SIGNAL关注44

全球治理与大国关系中的认知与形象力量 为什么世界上许多国家不能像中国认识自己一样去认识中国?为什么中国努力改善国家形象,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此外,想要传递一幅更精准的中国形象还应做出哪些努力呢? 介绍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直将自己定位为友善型国家,努力为全世界谋求福祉。在中国看来,营造全球社区的唯一路径是双赢。在这个社区中,各方以彼此成功为基础,目的是为子孙后代提供更好的生活,为所有的社会创造一个繁荣的未来。1 虽然美国计划设立壁垒,实行“美国优先”政策,但是中国表示,自己将在全球治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在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中国将支持全球化进程、应对气候变化和促进发展国际贸易,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改善全球治理提供了许多见解。习主席希望改变传统的以西方为主导的全球秩序,打造一个共同管理国际事务的世界,共同推动经济和社会进步。然而,重塑全球体系架构,将世界价值观和标准与自身的价值观和标准统一起来,必然要求其他国家认可中国目标的正当性,欣赏中国的文化和制度。换句话说,它需要软实力。 在2007年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中国前国家主席胡锦涛表示:“提高文化软实力是实现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这对于满足日益增长的对精神文化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非常必要。” 2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初发表的讲话继承了这种对软实力的关注,他表示:“我们应该增强中国的软实力,讲好中国的故事,更好地向世界传达中国的信息。” 3 据报道,在过去十年中,中国每年花费100亿美元用于发展软实力。4 到2018年,中国在全球设立了500多个孔子中心。中国也在增加其外国新闻机构的影响力;新华社已经建立了大约170个国际分社,《中国日报》和《环球时报》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出版英文版。中国的发展战略已经使数百万人脱贫,这些人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世界分享这一发展战略。中国向诸如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500亿美元)、新开发银行(410亿美元)、丝绸之路基金(400亿美元)投入大量资金,资助这些国际项目。此外,中国在发展中国家提供了独特的援助计划,其中包括免息特许贷款和培训计划,支持公共卫生、粮食安全和治理。 5 即便如此,中国仍然没有受到许多包括西方国家在内的其他国家的青睐。 过去三年,中国软实力的确有所增加。2015年,在全球软实力指数排行榜中,中国排名30(位居最后)。2016年,其排名上升至28;2017年上升至25。《2017年全球软实力报告》指出,这主要是因为“中美两国此消彼长”,特别是在非洲和拉丁美洲更是如此。6 虽然中国在软实力方面的投入远高于法、英、美、德以及日本,7 但许多东西方国家仍将其视为全球稳定的威胁。 8 9 考虑到中国在软实力方面的投入,在全球范围内的投资,及统一和稳定的目标,为什么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对中国的看法与中国的自我审视有出入呢?为什么中国在国际软实力方面的努力没有得到显著的回报?像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需要做什么才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 按照王江波等学者的观点,中国在国际社会上难得人心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和其他国家存在巨大的文化鸿沟。10 文化的定义是“一类群体成员区别于其他群体成员的整体的思想纲领”。  11它包括共有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信仰、期望、态度和规范,它们将群体紧密联系在一起。文化由地理环境决定,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与此同时,文化亦决定人们大脑在面对外部刺激时所做出的选择、组织以及评估方式。13 所以,没有两个国家能以完全相同的方式来看待世界。人民和国家对世界不同的看法则是彼此误判和误解的根源,怀疑和不信任也往往因此而来。如果中国想要在国际上得到理解和支持,就需要了解这些误解的根源以及它们的表现形态。 构建理念—中国梦 习近平主席的目的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解决国内人民关心的问题。14 为此,他提出“中国梦”,并将其作为一项国际计划向全世界推广。中国梦旨在帮助世界更好的理解中国。15 习近平希望中国能够与国际社会联系在一起,与国际社会看待中国、中国的定位以及中国成长和发展的轨迹联系在一起。然而,国际社会成员如何理解中国梦,则是通过他们看待世界的视角来理解的。 这种由文化塑造的视角表明,不同地区人们的看法各不相同。诸如“和平崛起”和“和谐世界”等表达在中国人看来十分正常,那是因为中国人从小就适应了这种方式表达出的观点。16 然而,在外国人看来,这些并不是观点,而是口号。这些口号也许是以解除警惕和误导大众为目的的公共关系努力。若将其解释为观点,它们不符合西方人理解世界的方式。因此,当中国人说“和谐”和“平衡”时,西方人则认为这些词语的真正含义是“中国至上”和“极权主义”。17 因此,中国梦并没有像预期那样得到很好的理解。相反,它经常会遇到误解、排斥和反对。事实上,在过去十年中,美国人对中国的偏见越来越深。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re)2017年1月的一项调查显示,65%的美国人认为“中国要么是对手(22%),要么是威胁(43%),而只有约三分之一(31%)的人认为中国不存在威胁。” 18 尽管中国努力以积极的姿态来展现自己,但在美国和欧洲,许多人还是将中国视为一个野心勃勃的国家,意图主宰世界。 值得注意的是,简·梅立森(Jan Mellissen)和英格丽德·胡琪(Ingrid d’Hooghe)在《中国梦-与世界顺畅沟通》文章中提到,中国梦的构建受到了非洲国家的欢迎,因为这些非洲国家与渴望复兴的中国有着共鸣,希望恢复在“百年耻辱”中失去的地位。19 国家强大和非洲复兴的观念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情感,同样,非洲人民也希望找回非洲在西方殖民主义者手中遭受的损失。虽然西方文献经常把中国进入非洲描述为新殖民主义和剥削,但非洲人对中国人的到来非常欢迎,并以积极的态度看待中非之间的交流。 20娜萨日(Nassanga)和他的同事在研究非洲人对中国看法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乌干达和非洲其他地方对中国的看法基本上是中立和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历史文化的相似性导致了相似的认知和一致的看法。换句话说,我们认同与我们观点相似的人。与“他者”进行关联的能力提高了他们内化自身观点的能力。 西方“梦”的建构与中国“梦”有本质的区别。虽然中国梦看似与美国梦措辞相同,概念相似,但实际上它们截然不同。中国梦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概念,它强调中国文明的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文化的原则之中。相比之下,美国梦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概念,它激发了人们心中的自由,即不受规则的约束和现实问题的影响。21 不像致力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那样,美国梦则更侧重于个人在一个能够激发创造性和自我表达的自由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的能力。如果中国希望自己的想法能够被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所接受,就需要考虑到文化、语境,以及对目标受众的言说方式,使他们能够将所传达的中国思想内化。 传播思想 虽然思想需要精心构建,以引起外国受众的共鸣,但在传播思想的过程中,传播的方式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它影响着人们的认知。通常,当中国媒体试图宣传正面的信息时,宣传方式往往无法引起西方受众的共鸣。22 例如,在2017年初发布的一段视频中,不同种族的孩子们歌颂 “一带一路”倡议,但实际上这一倡议在西方国家的反响并不好。视频中传达的信息本质上绝非阴险,“一带一路”倡议当然有潜力将世界连接在一起,许多国家都将从它的成功中获益。然而,通过一群孩子一起演唱,来推广一个经济倡议,这在西方观察家的眼中是一种操纵和讽刺。对西方人来说,这段视频暗含着中国有隐藏其真实意图的嫌疑,也助长了西方对“一带一路”的不信任和猜疑。因为“一带一路”倡议是自上而下的,它根植于儒家文化价值观,这与西方文化是相悖的,因此,许多西方人难以理解它的正面性。这也是该视频不能引起西方观众共鸣的原因。虽然和谐统一的理念会吸引中国受众和那些与中国有着相似文化的国家,比如非洲,但是对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来说,情况却并非如此。对于崇尚个人主义的国家而言,这段视频可能表现出了集体主义的强制性。或许尝试更改叙事方式能够更好地体现西方文化的价值,提高这些国家对中国媒体的接受度。此外,还有另一个潜在的原因。那就是由于观念本质的不同,西方人很难理解中国媒体所传达出的内在信息。因此,如果观众是西方人,那么思想、信息和意图都必须以西方语言的方式来传达。 替代战略认知 范斯坦和他的同事在2017年的研究报告《中美关系的替代战略认知》中指出,“中美两国在许多有争议的问题上存在认知分歧,这种分歧往往会导致双方对事实本身的理解大相径庭。” 23 作者概述了中西方在一些问题上的不同看法。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政治领域,而且在历史和文化领域也都有所涉及。如中美两国在南中国海问题上的严重分歧就证明了这一点。报告指出,美国认为中国的主张“定义不明确、模棱两可”,而中国则认为自身的主张有“历史背景支撑”,且“无可争议地明白无误”。 对于以犹太教-基督教为立法准则的西方社会来说,24 他们认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优先于任何历史主张。美国人认为时间是“单一线性的”,他们很少考虑过去的事情,他们认为应该抓住现在,着眼于未来。25 相比之下,东亚人往往认为时间是“多元”的 26 ,时间具有流动性和延展性。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对中国人来说,历史应比当代国际法更为重要。“战略猜疑”这一概念正是由于这些不同的认知而产生的。  总结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国与西方进行有效交流的意愿也在增强。然而,在与西方交流的过程中,中国的思维方式却明显带有中国文化的色彩。其结果往往会导致本意的迷失,甚至遭到误解和曲解。 此外,认知上的分歧也扩大了中西方在有争议问题上的不同政策,常常使相互猜疑和不信任的状况持续存在。 27而解决双方分歧的唯一途径是阐明不同的观点,正如范斯坦和他的同事所言,“将这些观点更明确、更诚实地纳入到双边谈话中来。”如果中国希望将自身标准和价值观融入现有的全球秩序中,那么,中国应尽可能地站在观众的立场上,选取一种观众易于理解的方式来构建自己的信息。 翻译: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黄明俊 羊洋 冀辉 王珍 审校:关媛 陈影 Qi Hao.“China Debates the ‘New Type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 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2015, 349–370 ↩ Wang, Jian. “Introduc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