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GNAL关注47

中国在西方媒体中的形象 随着中国的崛起,许多西方学者、专业人士和政策制定者对中国的意图越来越感兴趣,也越来越担忧。中国积极融入传统上由西方主导的全球秩序引起了西方的警觉,与此同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以主导大国和谐共存为核心的全球治理理念。习近平主席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时阐释这一新理念:大国关系的本质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1 然而,抛开积极的言辞,西方国家和中国之间存在着深刻的文化差异,无论消息来源多么权威,这些差异都无法通过安抚性声明而掩盖。同样,对中国意图的疑虑使西方人误解了中国的合理的关切和成就,而中国担心和不喜欢的西方观察家们,即便不把中国视为威胁,也继续将中国视为全球竞争对手。 有洞察力的中国人如何才能改变这些根本误解呢?西方媒体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它们对中国的报道通常是负面的。考虑到中国与西方之间的历史和文化差异,负面报道中国并不令人意外。显然,这种报道并没有“促进双方的理解和有效沟通……并可能加深误解”。 2 从根本上说,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反映其偏好西方民主政治而产生偏见,以及西方视中国为权威政体而产生疑虑。因此,在与中国打交道时,西方新闻媒体往往把焦点放在对中国经济扩张的恐惧上,强调国际法和人权的重要性,同时特别关注中国的领土争端。 然而,西方媒体并非静止不动的实体,西方记者也并非完全封闭于这种单一的中国视角。在西方记者面前,教育引导可以很好地解释中国独特的历史经验,从而形成本国独特的价值观体系和政治模式。 想想人权问题和中国的“反贫困战争”。对于许多西方人来说,很难理解在人权问题上没有一个普世的真理。因此,西方媒体在报道新疆发生的侵犯人权事件时不会考虑历史或政治背景,西方记者同样对中国限制和侵犯个人自由的不同行为持批评态度。 为什么背景在这里很重要?当美国人害怕威权主义时,中国历史上经历的战争和饥荒让中国人对战乱极为恐惧。3 因此,当美国人把个人自由放在首位时,中国人却高度重视秩序和生存权,如果没有这些,其他所有的权利都是空谈。4 从中国政府的角度看,他们对秩序和粮食安全的重视与习近平主席为人民提供稳定和繁荣的目标是一致的。想想看,根据世界银行2018年4月的一份报告,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已使大约8亿公民摆脱了贫困,这是20世纪后半叶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成就。 应该指出的是,这一成就也符合习主席建立一个合作与和谐的繁荣国际社会的目标。这不仅仅是口头上说说而已的。这些原则正在非洲得到实施,中国在非洲建立的基础设施是中国在许多非洲国家受欢迎的主要因素之一。5 中国与非洲的合作无疑促进了非洲大陆的经济增长并在减少贫困,因此非洲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总体保持积极论调。6 虽然一些西方观察家可能认为中国对非洲的经济投资和无息贷款政策是利己的新殖民主义,但根据东西方的说法,减少非洲大陆的贫困和促进非洲大陆的繁荣是有利的结果。 综上所述,西方媒体看待和描绘中国的方式并非出于恶意,而是文化、历史和规范政治上得差异。在报道侵犯人权问题时,西方记者未能认识到是混乱和缺失强势权威造成了中华民族的集体创伤。同样,衣食无忧的西方人没有充分认识到中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取得的进步。 虽然中国不能改变西方新闻媒体的本质和结构,但却可以通过介绍中国历史和经济现实塑造中国政治文化的方式,很好地利用在中国的大量外国记者。这种宣传能通过以小见大的具体方式改变西方媒体对中国的报道方式。 翻译:关媛 校对:丛培影 Qi Hao.“China Debates the ‘New Type of Great Power Relations”, 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2015, 349–370 ↩ Guo, Ke. “Perceptions of Western Media Coverage on China: Chinese Scholars vs. Foreign Correspondents based in China”. China Media Research 8.1, (2012): 76-85. ↩ Allen-Ebrahimi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