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向遥远边境:以色列外交进程
以色列在世界上的地位一直有一种排他性的感觉。作为一个小国、一个民主国家和唯一的犹太国家,以色列确实是一个独特的国际行为体。以色列也是少数几个没有正式加入任何区域集团的国家之一;同样,它也不属于任何条约或联盟。正如阿巴·埃班(Abba Eban)所指出的,“以色列比现代世界大多数其他政体有更多悬而未决的问题。”’1
同理心政治:在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所遇的同理心
摘要:同理心是社会和政治生活的固有成分,这一说法在国际关系(IR)中还没有充分的理论定义。本文从这一前提出发,以世界政治中有关情感的新兴辩论为基础,认为应该通过建立一个跨学科和批判性的框架,来理解国际关系中存在的同理心和此类同理心触发的过程,以此进行更为严格的同理心研究。这篇文章的主要贡献有两个方面:首先,国际关系中存在同理心,而本文强调了人们对此现象产生的主流观念有一定的局限性;其次,特定的社会政治理念适用于特定的社会背景,本文指出此种情况下的同理心可能会衍生出一系列不同的含义。本文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间的冲突为研究对象,确立并阐明了两种替代解释:同理心的使用既是一种非暴力抵抗行为,也是正常化策略。
“北盾行动”可重塑北方阵线
真主党渗入以色列领土的隧道被发现,该组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铲除,伊朗对以色列发动战争的计划也因此落空。隧道被发现后,伊朗将无法通过地下攻击来突袭以色列,而突袭本是对以色列人心理带来冲击并对国家安全构成挑战的核心元素。这也迫使真主党和伊朗重新评估他们对整体冲突的看法。此外,在被带到以色列的伊朗核档案曝光后,伊朗和它的代理人再次陷入尴尬,这也再次展示了以色列高超的情报水平。
长达一个世纪的恐怖行动
对以色列的煽动和仇恨言论并非始于以色列在1967年战争中的胜利,也不是始于他们随后在犹太和撒马利亚建立犹太人定居点,甚至也不是从1948年以色列独立开始的。据记载,阿拉伯当局在1920年、1929年和1936年曾对英属巴勒斯坦托管地进行过系统的煽动,包括有预谋的血腥暴乱。 1920年,有谣言说犹太人正计划摧毁阿克萨清真寺(一种在当今的巴勒斯坦宣传中仍被提及的说法),因此,耶路撒冷的大穆夫提(伊斯兰教的宗教领袖)哈吉·阿明·侯赛尼煽动穆斯林暴力反对犹太人,造成数百人死亡。1920年4月,英国托管当局以煽动暴乱为由,对侯赛尼进行审判并定罪。
犹太人定居点演变
犹太人曾在古朱迪亚和撒玛利亚(西岸地区)定居,若将之视为非法或是本质上的“殖民”,就忽略了这一问题的复杂性以及该地区历史背景和特殊的法律环境。 犹太人在远古时期就在此定居,与这片土地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里是犹太文明的摇篮,这也是国际联盟证实过的。也正是从这里犹太人或者说犹太人的祖先被驱逐离开。,
摘自《以色列独立宣言》
与所有邻国和睦相处,一直以来都是犹太民族运动努力实现的核心目标。 自1948年以来,历届以色列政府首脑都呼吁阿拉伯国家领导人在谈判桌上协商解决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