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非洲到中国-以色列如何帮助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缺水问题?

以色列北部埃什科尔(Eshkol)水过滤厂的一名工人在作业。摩西 沙伊/摄1898年11月,西奥多•赫茨尔安排了一次与德国国王威廉二世的会面,他想寻求德国的帮助,在以色列之地创建一个犹太国家。谈话中,国王称赞了犹太复国主义先驱们所作的努力,并告诉赫茨尔,“水和遮荫的树”比什么都重要,它们能重塑你们的辉煌。四年后,赫尔兹创作了一部政治小说《古老的新土地》(“Altneuland”),其中的主角在提及犹太人在巴勒斯坦的居住地时说:“这个国家只有拥有水和树木才能拥有美好的未来”。该书里另一个角色还预言,水利工程师将成为犹太人国土上的英雄。

Read More »

萨达特(Sadat)1977年在以色列议会上的讲话

引言1977年11月20日,埃及总统萨达特来到耶路撒冷并在以色列议会发表如下演讲,在此之前双方在罗马尼亚居中调解下进行了秘密谈判,国民议会也宣布埃及总统萨达特(Sadat)愿意出访以色列、并在议会发言以争取和平。萨达特此次演讲使用的是阿拉伯语。这是埃及总统办公室印发的翻译文稿,其中遗漏了一些信息,但这是目前可以找到的最完整的文稿。 虽然约旦国王侯赛因(Hussein)曾经去过以色列,并多次秘密会晤以色列领导人,萨达特此次访以是阿拉伯领导人第一次公开访问以色列。萨达特的访问和演讲令以色列人相信和平提议是真诚的,并且也为以色列做出必要的让步提供了公众压力基础。

Read More »

拉宾接受希伯来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时发表的讲话

斯科普斯山 1967年6月28日前言:六日战争胜利后,以色列国防军参谋长伊扎克·拉宾被希伯来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拉宾的授位致辞是象征性的,他以整个以色列国防军的名义接受学位。演讲在斯科普斯山上希伯来大学校园内的露天剧场举行,该校自以色列独立战争以来,由敌军控制长达19年,刚解放不久。对拉宾和战友们而言,耶路撒冷的解放意味着完成了等待了19年的使命,1948年错失良机后,人们埋藏在心底的无声誓言终于在这一天兑现。除了希伯来大学以外,1948年被敌军占领和种族清洗的哭墙和老城犹太区、橄榄山上的公墓以及以色列人19载以来只能透过铁丝网遥望的其他地区终于回到了犹太人的统治中。

Read More »

以色列大使哈伊姆·赫尔佐格回应联合国“犹太复国主义就是种族主义”决议(1975年)

背景介绍 到1975年,受欧洲对阿拉伯国家石油抵制担忧的推波助澜,联合国掀起了一股反以色列浪潮。联合国承认了巴勒斯坦人民的“抵抗权”(恐怖主义),承认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是巴勒斯坦人民的唯一合法代表(见联大第3236号决议和3237号决议)。但巴解组织仍致力于摧毁以色列、从事恐怖活动。联合国还邀请亚西尔·阿拉法特(Yasser

Read More »

民国时期云南犹太难民移民计划

民国时期云南犹太难民移民计划 摘要:20世纪30年代,德国纳粹分子发动了反犹运动,欧洲的犹太难民纷纷出逃。上海在当时也成为了许多犹太难民逃亡的目的地之一。随着难民人数的迅速增加,上海感到越来越不堪重负。国民政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在西南边区建立犹太难民寄居区的计划。由于当时国民政府高层难以形成一个稳定而坚定的共识、计划的实施缺乏启动资金、严峻的国内抗战形势和重庆与云南之间的隔阂,以及国外德国和日本等因素的制约,使这项计划最终被迫搁置。但是这项犹太难民移民计划也应被视为二战期间中犹友谊的象征,其积极意义不应被历史所忽视。关键词:云南;国民政府;犹太难民;移民计划;反犹运动

Read More »

海法炼油厂暴乱简介

在分治计划公布之后不久,暴力事件在整个巴勒斯坦就开始零星爆发。这些暴力事件以12月1日由阿拉伯人在耶路撒冷进行的无组织暴动为导火线,演变为双方之间的恐怖袭击,之后上升为巴勒斯坦人企图封锁耶路撒冷。下面是1947年年末对发生在海法的重要事件的叙述。 陷入疯狂可悲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联合国大会核准分治后的第一个月,阿拉伯人和犹太人之间就爆发了流血事件,这其中不仅包括混合区的工作人员,并且在有着悠久历史的阿拉伯和犹太主义者合作点也不能幸免。1947年至1949年期间发生了多起大屠杀事件,这次流血冲突是较早的一次,但不是最后一次,极大地促进了恐惧和仇恨在阿拉伯人和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之间扩散。

Read More »

中以关系地缘政治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于1949年10月,仅仅比以色列建国晚11个月。尽管中国和以色列处在亚洲相反的两端,两国同样在建国时社会都十分落后并以农业为主,在成立初期,两国都面临着相似的挑战,诸如领土威胁等等。然而,中国与以色列在地理上的相隔距离,它们与欧洲和西方国家的相望,同时还有他们之前因决定性的殖民势力而对他们世界观产生的对比的经历,使这两个国家几十年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中国与以色列在很多地方都有共同之处,然而美国却阻碍了这两个古老国家关系的自然发展,并且在其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今,中国与以色列的外交关系比以往受美国的影响更小,这两个国家最终已经准备好通过两个国家更深更广程度上的交流去协同发掘更丰富的资源,并实现将福利传递到世界上更广的地区的共同目标。

Read More »

俄土对峙:以色列的必修课

以色列并非中东剧变的一份子,也几乎没有占据主导地位。不论是出于自愿还是受地缘处境所迫,以色列政策都倾向于持观望态度,站在一旁注视着事态的发展。抛开这种政策明智与否不说,时事迫使以色列必须内化并且深刻理解它身边的新兴危险和时机。的确,身陷一个必须经常适应新格局的地区里,这也反映了此地区脆弱的平衡经常发生变化,随着土耳其和俄罗斯首次军事对峙的发生,复杂故事即将翻开新的篇章。无论是对俄土双方还是在国际层面上,土耳其击落俄罗斯飞机都令矛盾和事实更加尖锐。

Read More »